中文名称:黄山栎
中文其他名称:
拉丁名:Quercus stewardii Rehd.
分类学概念出处:Quercus stewardii Rehd. in Journ. Arn. Arb. 6: 207. 1925;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, 补编1: 130. 1982; 中国树木志2: 2333. 1985.——Q. dentata subsp. stewardii (Rehd.) A. Camus, Chenes 1: 617. 1936-38, Atlas 2. Pl. 235. f. 4-7. 1935-36.
异名:
落叶乔木,高达10米,树皮灰褐色,纵裂。小枝粗壮,初被疏毛,老时具圆形淡褐色皮孔;冬芽宽卵形,顶芽长5-6毫米,芽鳞多数,被疏毛。叶片倒卵形或宽倒卵形,长11-15厘米,宽7-11厘米,顶端短钝尖,基部窄圆,叶缘具粗锯齿或波状齿,老时叶背中脉两侧有星状毛,侧脉每边10-16条,支脉明显;叶柄极短,被长绒毛;托叶线形,长3毫米,宿存。壳斗杯形,包着坚果1/2,直径1.5-2.2厘米,高约1厘米;小苞片线状披针形,长约4毫米,宽约1毫米,红褐色,被短绒毛。坚果近球形,高、径1.3-1.8厘米,无毛。花期3-4月,果期9月。
国内分布:产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等省。
国外分布:
生境:生于海拔1 000-1 750米的山坡。在黄山海拔1 500米以上为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之一。在大别山地区常与青冈、小叶青冈组成混交林。喜生于干旱的沙质土壤,抗风及抗寒力较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