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信息浏览

中文名称:兴安柴胡


中文其他名称:
拉丁名:Bupleurum sibiricum
分类学概念出处:Bupleurum sibiricum Vest in Schult. Syst. Veg. 6: 368. 1820; K. -Pol. in Act. Hort. Petrop. 30: 206. 1915; Kitagawa in Journ. Jap. Bot. 26: 99. 1947; Lincz. in Fl. URSS. 16: 308. 1950; 刘慎谔等, 东北药用植物志140. 1959; 刘慎谔等, 东北植物检索表252. 1959; 中国医学科学院, 中药志 I. 368. 1959; 肖培根等, 东北植物药图志145. 1959; 单人骅、李颖, 植物分类学报12 (3): 272. 1974;
异名:

多年生草本。数茎成丛生状,很少单生,高30-70厘米,表面有纵槽纹,上部稍有分枝,基部常带紫红色,有纤维状叶鞘。基生叶很多,狭长披针形,长12-25厘米,宽7-16毫米,7-9脉,顶端短渐尖,有硬尖头,中部以下渐狭,成长而宽的叶柄,柄长5-10厘米;茎下部叶叶柄短而阔;中部叶狭披针形,长6-12厘米,宽7-10毫米,顶端短渐尖,基部略窄,但不成叶柄;茎上部叶狭卵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2.5-6厘米,下部1/3处最宽,宽8-11毫米,有17-23条由基部射出的细脉,顶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半抱茎,无叶耳;最顶端的叶同形,但更小。复伞形花序少数,直径4-6厘米;伞辐5-14,粗壮,略呈弧形弯曲,不等长,长1.5-4.5厘米;总苞片1-2,不等大,与茎顶部小叶同形,但更小,常早落;小总苞片 (5) 7-12,椭圆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或急尖,有小突尖头,基部楔形,淡黄绿色,长5-7毫米,宽2-3毫米,5-7脉,各脉再分枝;小伞形花序直径8-15毫米,有花10-22;花柄长2-3毫米;花瓣鲜黄色,小舌片大,近长方形;花柱基深黄色,宽于子房。果实成熟时暗褐色,微有白霜,广卵状椭圆形,长3-4毫米,宽2.5-3毫米。果棱狭翼状,每棱槽中油管3,合生面4-6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
国内分布:产黑龙江、辽宁和内蒙古等省区。
国外分布: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。
生境:生长于海拔300-800米山坡。